第(3/3)页 当地人称黄巷坂为“五里暗门”。“五里”是长度,“暗门”形容险峻。 现在知道为什么王思政当年要建弘农城,要在弘农屯兵了吧?因为潼关实在是太险要了,虽然外面的人不好进去,但里面的人也不好出来啊! 说完潼关再来说这个时代的函谷关(魏函谷关),因为弘农城就是建立在魏函谷附近的。 魏函谷关,也有来历。 先秦函谷关废弃后,西汉朝廷往东移到现在的新安县附近建立了新关,简称汉函谷关。 这里正面防御面很宽广,山川形胜也远远不如故关。大军虽然难以通行但是对于小股部队来说,能够渗透防线的地方实在太多! 西汉末年,赤眉打进关中,就是绕过了汉函谷关,轻松抵达三门峡,大军直接通过了防守微薄的秦函谷关,攻破了长安城!所以汉函谷关实在是坑爹得不行! 三国时期,因为黄河水位下降,露出了河滩。人们再也不用通过狭窄的淆函道出入塬体,而是直接从河滩上走过。曹操有鉴于此,命令许褚在河滩裸漏处又建造了一座新函谷关,称为魏函谷关。 但是后来,原来塬体上面密密麻麻的森林渐渐被砍伐一空,弘农河水也日渐稀少,魏函谷关用一句话来形容,就叫“并没有什么卵用”,然后就被废弃了。 可谓是前人古人已不见,后来还有后来人!这些关卡的迁徙,无一不是黄河冲刷河滩和水土流失造成的。 不过到了东魏西魏大战的时候,王思政看到了这里的地势还可以利用,于是在光秃秃的塬体上面建了弘农城(不是汉函谷关的旧址,但是很近)。 虽然不能完全阻挡敌军,但此时潼关可是天险!有谁能那么大的心,前面顶着潼关,背后还放着一个几乎阻断粮道的弘农城? 高伯逸纵马驰骋了几个时辰,天还未黑,就看到耸立在土堆上的弘农城! 土城,不大,但是很高,山坡上居高临下让高伯逸很有压力。 正当他犹豫要不要进城的时候,弘农城城门大开,从山坡上冲出来几十个骑士,将高伯逸团团围住! 这段资料作者君也是准备了很久,总算是弄明白王思政当年弘农筑城是怎么一回事了。努力还原南北朝史书里面没有记载的东西。书友们耐心看,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,觉得好给我投个票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