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山河表里潼关路(求推荐)-《北朝求生实录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冷静下来想了想,张红娘感觉自己动不动就钻高伯逸床上,貌似也还真挺轻浮的。

    “唉,早知道被高湜睡了还好了,毕竟也不会死。摊上你这混蛋,对我不冷不热的,要不是我爹……唉,你还逃得出我的手掌心,你又打不过我!”

    她像条咸鱼一样直挺挺躺床上,想起高伯逸写给李沐檀信中的那些情话,脑子晕晕的,把诉说的对象由李家娘子换成了自己,嘴角弯起浮现出傻笑……

    高伯逸揉了揉酸胀的鼻子,他刚才连打了几个喷嚏,难道是感冒了?

    他正骑着马,前往去潼关的路上。

    说起潼关,那可以称道的地方可就多啦,潼关和函谷关完全不是一回事,而汉代的潼关和隋代的潼关,那也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    就先说现在高伯逸要去的汉代潼关吧。

    有关汉代潼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是曹操与马超的战争,“建安十六年(公元211年),马超等屯潼关。”它位于名为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上,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原一样,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,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,黄河水位下切,加之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,所以先秦时代的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天险的作用。于是,位于淆函道西端的潼关就做了替补。

    马超屯兵潼关完全没什么问题,嗯,关中门户潼关比之先秦时期的函谷关,往西退了大约两百公里。

    不过有所不同的是,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,而潼关则位于海拔550米的麟趾塬之上。

    麟趾塬东侧是名为远望沟的深沟,西侧是名为禁沟的深壑。二者沟中都有水,在水流和雨水的反复冲刷下变得壁如刀削。中间一条路,两边都是峭壁,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

    潼关初建时,从函谷关方向来的敌人想要经过麟趾塬必须先登上塬顶,再下禁沟,然后顺着潼水走到潼水、渭水和黄河三水交汇之处才能进入关中。所以汉潼关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经之路。

    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么?想得实在是太简单了。

    如果想登上潼关拒守的塬体,那么首先,你就必须要经过潼关第一道门户-金陡关,很多军队就倒在了金陡关前。

    然而,即使你打破金陡关,前面还有一条名为黄巷坂的窄路。想登麟趾塬,只能通过黄巷坂。(坂,斜坡也)

    这条路和函谷道一样,也是南面紧靠高原,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,形成了南依高原,北临绝涧的形势,中间唯有一孔道,宽仅数米,仅容三匹马并排走。

    说难听点,这里堆一块巨石,都能把一支军队拦住好几天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