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唯一保留征辟之权的皇帝,极有可能会被宠臣误导,而任用奸邪之辈。 “陛下,其实户部尚书的人选,臣以为非荀将军莫属。”皇甫嵩率先说道,“只是……” 他的话已经说了出来,可看了看荀彧与荀攸,却发现好像说早了。 荀彧的功劳其实是比荀攸高很多的。 可若荀彧为户部尚书便位在荀攸之下,这稍微有些说不过去。 “臣以为尚书令更适合荀将军。”荀攸说道。 荀彧叩首说道:“臣功劳微小,屯田尚未有所成就,不足以担尚书省大任。” “荀彧为尚书左仆射,此事没什么好争论的,也没有必要搞三辞三让那一套,大业未成,少一些繁文缛节,多一些实事。”刘辩说道。 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,身边的人几乎毫无礼这个东西。 每逢议事,就跟打仗似的,破口大骂争功劳都是轻的,甚至还有人当殿舞剑,大打出手。一直到打下了天下之后,刘邦才让叔孙通制定了大汉的礼仪,也就是大部分沿用到了现在的那一套东西。 刘辩虽然不是开国之君,但现在的这形势,跟打天下并没有什么区别。 所有的好钢都用在刀刃上才是最正经的事。 荀彧确实准备好了辞让,可皇帝这话说的干脆利落,让他也无法继续下去。 只好跪地叩拜,跪谢皇恩,接下来尚书左仆射这个差事。 “六部的其他人选,可有推荐?”刘辩巡视几人问道。 似乎就连荀攸和荀彧都没有意识到,尚书令这个官职在以后会多么重要。 待三公权利虚化,成为加官,尚书左、右仆射的权力,便会在瞬间登顶。 唐代,尚书左仆射可是首相。 而这,在以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。 刘辩对朝堂的改革,一直都是钝刀割肉的方式,不急不躁慢慢来。 去岁重整御史台,今年借皇甫嵩为突破口,改六曹尚书为六部尚书,立六部。 “陛下,臣以为山阳太守国渊可为户部侍郎、清廉正直的济北太守毛玠可为刑部侍郎。”贾诩上言道。 刘辩嘴角勾起一抹淡笑,贾诩这个心思啊。 国渊,毛玠二人皆是大考中的翘楚,他也一直颇为关注。 贾诩在这个节骨眼上,顺势提了出来,肯定是在揣摩他的意思。 “你们都有什么意思?”刘辩转而问其他人。 荀攸这近一年来,一直执掌尚书台,对地方官吏几乎是了若指掌的。 闻言说道:“陛下,臣也想举……推荐这二人,尤其是毛玠。济北如今真的可谓是海晏河清,此人言行合一,奉公清廉,恩威并施,治下官吏无不清廉,励精图治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