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二章:废奴-《我是刘病已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他在得知了此事后,更是立刻下定了决心——不惜一切,哪怕散尽家财,也要助儿子的老师,一路青云直上。

    小书亭

    道理很简单。

    这个世界上,回报率最高的买卖,从来都是投资国家。

    诚如他的偶像吕不韦所言:奇货可居,奇货可居!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袁常释放奴婢的行为,等于在一堆干柴上,丢了一个火星。

    立刻,就燃起了熊熊烈焰。

    并马上,产生了连锁反应。

    继袁常后,又一个关中巨头被自己的儿子攻陷了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华阴县,杨氏家族门前。

    当代家主杨燊,忍着肉疼,将一堆契约,丢进火盆之中。

    随之而起的,是上百名奴婢的欢呼声和感恩不尽的磕头声。

    杨氏是关中有数的世族,真正的豪强之家。

    杨家始祖,乃是高帝功臣,赤泉候杨喜。

    传至上一代时,元鼎四年,杨氏因酌金失候。

    杨家虽然失候,但依旧富贵不减。

    其在华阴当地,更是深耕百年,占有土地以数百顷,佃户、奴仆、家臣、家仆以千计。

    杨氏更是关中有名的士族。

    历代以出文豪而有名。

    当代家主杨燊之父,更是前丞相杨敝,杨敝年少成名,在关中都有着清誉。

    因而才得以被太史令司马迁慧眼相中,下嫁爱女妻之。

    靠着这层关系,杨敞与同为司马迁喜欢的年轻人李陵交好,通过李陵的引荐,与当时的奉车都尉霍光搭上了线,被霍光举荐为郎中。

    “父亲仁义,必为天下赞誉!”在他身旁,两个年级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年郎,纷纷长身而拜,恭贺着。

    “叔父大人仁义,小侄钦佩!”一个稍微比杨敞两个儿子大几岁的士子也拱手贺道。

    此人,正是太学生杨望之。

    也是杨燊的侄子,其堂兄之子。

    杨敞却还是有些肉疼,勉勉强强,露出笑容,道:“仁义忠恕,吾亦知之也……”

    但实则内心还是疼的有些难受。

    虽然,这次释放的不过百人左右,不过相当于他家蓄有奴婢的两成。

    但……

    一百个奴婢,每岁光是土地产出就能净赚一百万啊!

    更别提他们还可以拿去服役,赚的更多。

    就这么放掉了……

    杨敞感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个小可爱在离自己远去。

    然而……

    他不得不放。

    不止是因为儿子们和侄子天天在耳边劝说,更因为……

    他将目光投向自己家宅的内部。

    杨氏惧妻,历来有之,所以他也惧妻。

    事实上,这次释放奴婢,完全是他的妻子做的决断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杨氏的举动,撬动了多米诺骨牌。

    因为杨家是关中世族,真正的豪强,历经了百年岁月沉淀的大族。

    杨氏的举动,等于拉动了整个关中的阀门。

    老杨家都释放奴婢了。

    其他人,就不得不认真考虑,要不要跟进了。

    跟进的话……麻蛋好难受啊!

    但不跟进,就会被人指着脊梁骨戳了!

    豪强士族商贾贵族,一下子就觉得,自己被人架在刀口下了。

    偏偏家里还有不懂事的年轻人,在跟着瞎起哄。

    仿佛自己不释放奴婢,不减少蓄奴的速度,那就是小人,是贼子!

    豪强贵族们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。

    更可怕的是,舆论风暴迅速成型,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席卷整个关中的舆论圈。

    在袁、杨两家带头释放奴婢后,释放还是不释放奴婢,已经成为了君子OR小人的选择。

    不止,豪强贵族们感觉很难受。

    左传学派,更是感觉难受不已,心疼难忍。

    仁义忠恕,这是左传的神主牌,是左传的旗帜!

    但现在,打着这面旗帜,在外面倡导和主持舆论的,却是太学的公羊学派。

    这很难受。

    更难受的是……

    他们不得不更进,不得不参与,不得不加入。

    这才是最让他们身心俱疲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能有什么办法呢?

    若此事,从头到尾,都是公羊学派在大声疾呼,在倡导和主持。

    将来天下人怎么看左传?

    会不会觉得左传学派尽是伪君子?

    尤其是天子!

    没有办法,在沉默了两日后,当杨氏也释放奴婢的声音传来。

    左传巨头,张赫先生不得不发声,他宣布,自己的门徒们,全部应当释放一定数量的奴婢,以合先贤之道。

    做不到的‘则非吾徒’‘小子等可鸣鼓而击之’。

    这下好了,这位江公收徒多达数十。

    在老师的严令下,无论愿或不愿,左传君子,都不得不宣布释放奴婢。

    不过呢,许多君子表示自己蓄奴很少,所以,只能释放十几个甚至几个……

    乘坐在被重重保护的宫车仪仗中,刘询掀开着车帘,打量着窗外的市井情况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