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:模仿者与“集点卡”-《重返1992:从菜市场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老张的摊位前,瞬间冷清了下来。他站在那里,脸色一阵青一阵白,尴尬得无地自容。

    有了老张这个“先驱”,接下来几天,市场里又陆陆续续出现了三四家模仿者。他们无一例外,都只学到了皮毛,产品粗制滥造,服务态度生硬。有的甚至连送小葱都舍不得,跟顾客为了一根葱吵得面红耳赤。

    这些拙劣的模仿者,非但没有抢走李谨诚的生意,反而像一群跳梁小丑,用自己的拉胯,不断地强化着“家家福”在顾客心中的“正品”地位。

    “家家福”的生意,不降反升。

    但李谨诚知道,这只是第一波。随着他挣钱的消息传得越来越广,一定会有更聪明、更下本钱的模仿者出现。

    他必须,打出第三张牌了。

    这天晚上,在那个小小的“中央厨房”里,李谨诚叫住了正准备回家的刘军。

    “军子,明天你早点来,跟我去办件事。”

    “啥事啊?诚子。”

    李谨诚从抽屉里,拿出一张自己画的设计图,和一百块钱,递给他:“去城东的文具批发市场,找一家刻章的店,把这个东西,给我做出来。要最好的硬卡纸,印两千张。再按照这个图案,给我刻一个铜章。”

    刘军接过图纸,好奇地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那是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设计图。

    卡片的顶端,是三个漂亮的艺术字——“家家福”。字的旁边,是一个憨态可掬的笑脸。

    中间,是二十个整齐排列的空白小方格。

    最下面,是一行醒目的小字:

    “家家福贵宾集点卡:每消费一斤净菜,即可盖章一枚。集满二十枚印章,可免费兑换新鲜鸡蛋一斤!”

    而在设计图的旁边,还画着那个铜章的样式,是一个古朴的、篆书的“福”字。

    “集点卡?贵宾?”刘军又一次被这些新名词搞蒙了,“诚子,这……这是干嘛的?送鸡蛋?一斤鸡蛋现在可要一块五呢!二十斤菜才送一斤鸡蛋,这……划算吗?而且,咱们现在生意这么好,干嘛还要白白送东西?”

    李谨诚笑了。他知道,这种超越时代的营销理念,需要一点时间来解释。

    “军子,我问你,咱们现在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钱啊!”

    “不对。”李谨诚摇了摇头,“是我们摊位前,那些每天都来排队的熟客。是像赵老师、王大妈那样,认准了我们‘家家福’的这些人。他们,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。”

    “这张卡,不是给新顾客的,而是专门为这些老顾客准备的。你想想,当王大妈拿到了这张卡,上面已经盖了三五个章了。第二天她来买菜,是会去一个新开的、便宜一分钱的摊位,让她的卡变成废纸一张呢?还是会继续来我们这里,再多盖一个章,离那免费的一斤鸡蛋更近一步?”

    刘军的眼睛,慢慢亮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我……我好像有点明白了!这东西,就像一条绳子,能把老顾客,牢牢地拴在咱们摊上!”

    “没错!”李谨杜打了个响指,“这叫‘用户粘性’,也叫‘客户忠诚度计划’。我们送出去的不是鸡蛋,我们送出去的是一个让他们无法拒绝、必须继续选择我们的理由!模仿者可以模仿我们的菜,但他能模仿王大妈卡上那五个红彤彤的‘福’字印章吗?他不能!这就叫壁垒!”

    “高!实在是高!”刘军一拍大腿,对李谨诚的佩服,已经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,“诚子,你放心!这事包在我身上!明天保证给你办得妥妥的!”

    第二天,“家家福”的摊位前,再次升级。

    一张崭新的海报立了起来:“感恩回馈!家家福贵宾集点卡,倾情放送!”

    当老顾客赵老师再次光临时,李谨诚亲手将一张编号为“001”的集点卡,和那个崭新的、黄铜打造的“福”字印章,递到了她的面前。

    “赵老师,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。这是我们专门为您这样的老顾客准备的贵宾卡。您今天买了三斤菜,我给您盖三个章。”

    李谨诚说着,拿起铜章,在红色的印泥上蘸了蘸,然后在卡片的小方格里,郑重地盖下了三个红色的“福”字。

    那古朴的字体,配上精良的卡片,显得格外有分量。

    “哎呀!这……这太好了吧!”赵老师惊喜地接过卡片,翻来覆去地看,“贵宾卡?我还是头一回有这种东西!集满了还送鸡蛋?小李师傅,你这生意,真是做到我们心坎里去了!”

    她小心翼翼地将卡片收进钱包,脸上洋溢着一种被重视、被尊重的满足感。

    这张小小的卡片,瞬间就引爆了顾客们的热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