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77章 令人捉摸不透(上)-《北朝求生实录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尉迟运是来保护杨坚安全的,但很显然,他并不想只当个什么都做不了的护卫。

    “尉迟将军,麦子收割还有一段时间,我们赶快打井,用井水灌溉。或许还能救回一些麦苗,不至于颗粒无收。”

    杨坚镇定的说道,尉迟运也算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了,可是遇到这样的大事,他却远远不如杨坚镇定,哪怕杨坚此刻身上既没有穿盔甲,也没有带佩剑,看起来也是手无缚鸡之力。

    此人颇为不凡。

    尉迟运在心中暗暗想道,脸上却是更加恭敬。

    “末将领命。”

    尉迟运带着人下去了。

    打井这种事情,看起来很简单,然而,在何处打井,用什么器物打井,打了井以后,还要将其用砖石修筑好,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。

    说到底,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,打井同样需要“专业人士”。在来蓝田郡之前,杨坚以尚书府的名义下令,在长安及周边地区,许以重利招募精通打井和堪舆“水脉”的人。

    前者负责指挥打井,后者负责寻找打井的地点。

    杨坚还利用尚书府的名义发动徭役,在长安及周边地区招募民壮成为辅兵,让这些人组成“打井队”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

    他在长安郊区试了一下,这种集中专业人士,抛开地域限制,做专业事情的模式,非常靠谱好用。比官府一层层的下令,让各州郡负责打井要好多了。至少每一口多打的井,杨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。

    至于修渠引水这种效率更高的抗旱模式,杨坚不是不想做,而是自从宇文泰入主关中以来,这个政权就一直处于外界的各种压力之中,根本来不及做总体规划,来办这样的大事。

    而让各州郡去做,没有统一规划的情况下,光是关中各大世家,就要扯皮扯上个几年,事情还未必能够推行下去。

    如此种种,都是知易行难,大家都知道要做什么,可是轮到要做的时候,却发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。

    哪怕是现在打井,如果没有杨坚这个宰辅亲力亲为的组织,怕是也办不成事情,最后估计各地草草的打几口井了事,敷衍一下中枢的朝臣和皇帝宇文邕。

    尉迟运办事很有效率,到了蓝田郡的当天,“打井队”就已经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地点打井。杨坚下令在野外扎营,并未进县城扰民。

    夜深人静的时候,杨坚将尉迟运找来,拿出宇文邕赏赐的酒水,两人在大营中点起火堆小酌。关中干旱,长安已然下达“禁酒令”。

    而现在杨坚之所以能弄到酒,一来是因为他是宇文邕的妹夫,二来则是因为上次在长安周边打井成功(远不止是打一口井那么简单),缓解了旱情,宇文邕特意赏赐的浊酒。

    要知道,突厥人在与周国贸易的时候,木杆可汗特意提出来,交易品中务必要有美酒!这可不是突厥人自己喝,而是他们要用这些美酒,以西域为跳板,从大秦(古罗马)等国手里换取那边的特产。

    主要是金银制品。

    这条商路,实际上柔然还建在的时候,就一直是持续不断的。包括高欢在内,都从这条贸易线路中获得了大量好处。事实上,中国古代本土并没有那么多金银,很多贵金属,都是从外界输入的,其中就包括这条线。

    宇文邕不敢拒绝木杆可汗的硬性要求,所以他只好下了禁酒令,然后扩大了酿酒的规模。这看起来很矛盾,实际上,则是将国家资源更加集中的一种手段。

    尉迟运这样的人,哪怕出自关中大家族,也不敢在长安公开喝酒。家里的酒窖,有不少存货,都被官府强行征用,换成了布匹。

    此刻他喝上酒,完全是沾了杨坚的光。

    “你说,齐军会不会攻破玉璧城呢?”

    杨坚抿了一口浊酒,忍住那刺鼻的酸涩,皱着眉头问道。

    这酒水是宇文邕御赐的,可质量实在是不咋地,其实这也很好理解,因为好久都被拖走,拿去给突厥人换取物资了。

    剩下的能有好货才怪。

    而杨坚家里有好酒,却不敢带来喝,毕竟……人多眼杂,宇文邕可不算是什么心胸宽广的主。杨坚为人严谨,断然不会在这种小事上犯浑。

    事实上,包括尉迟运在内,大部分人都感觉杨坚做事做人,就精确得像一个被人摆布的木偶一样。虽然毫无生气,却是精确异常,绝不会做多余的事。

    任何想找他茬子的人,都找不到任何破绽。这种人,让人又敬又怕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