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第911章 发扬光大就是最好的祭奠(1) 北齐天保九年,北周建德二年(宇文邕登基后改年号为建德)秋,北周兵分两路出塞。一路由柱国大将军窦毅挂帅,出玉门关“迎亲”,实则与突厥主力对峙。 而另一路则是由皇帝宇文邕亲自挂帅,迂回出击草原,从草原东进到晋阳以北,却并未进攻晋阳,而是朝着北面而去,袭击了木杆可汗之弟阿史那库头的部落! 这一路烧杀抢掠毫不留情,除了必要的军需补给外,他们将突厥人的牛羊杀死,并烧掉了绝大部分粮草,只留下一点口粮给那些可怜的牧民。 至于为什么不将那些牧民杀死,是因为宇文邕听从了韦孝宽的意见,决心从根子上破坏突厥人的根基。 杀一个突厥人,只会留下一份仇恨,却也让剩下的人松口气,因为抢粮食吃的人又少了一个。 留下活口,却将他们所有的生活物资,包括衣服都烧掉,那么,则可以拖累数量几倍的突厥人动弹不得。 这很好理解,因为这些活着的人,为了生存,必须去抢其他部落。而他们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,这些人就会成为其他部落的奴隶。 然后这些部落壮大以后,就会有取代阿史那燕都的心思,等于是给突厥可汗培养了敌人。 一石三鸟,可谓是毒辣到了极点! 然而大军随着木杆可汗集结在玉门关外的突厥人毫无办法,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在眼前,毫无反抗之力。 宇文邕率领的周国精锐,血洗了晋阳以北的突厥部落,倒是给晋阳的唐邕出了个大难题,因为唐邕派出的使者,正在这里找突厥人商量借粮的事情。 结果粮草没借着,突厥部落没了! 这位倒霉的使者只好两手空空的回了晋阳,把难题丢给唐邕。宇文邕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,他无心的一击,成为压死晋阳六镇鲜卑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…… 高洋死得静悄悄的,并没有在朝堂内外形成什么风波。整个丧礼按照普通皇族成员的仪式进行,低调得不能再低调。 当然,这些都是高伯逸一手主导的,至于目的嘛,也不用说得那么透彻,不明白的人始终不明白,而明白的人,也不能拿他怎么样。 毕竟,高洋已经退位了,可不算是“皇帝驾崩”,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