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(为了区分,本书只叫他刘雄) 刘雄会出现在这里,乃是宇文邕有些担心窦毅压不住阵脚,所以让这位跟宇文氏关系密切的老人前来帮忙。 窦毅让人擂鼓,在扎营的情况下乃是为了点齐将领,准备出征的意思。 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网络,一支军队如此多的人,而且很多人脑袋还不太好使(因为没有读过书,也不认识字),这样就要求军队内部的组织和号令清晰严明! 甚至号令绝大多数时候比最高长官的军令还有效! 古代军中规定,士兵在前进时耳朵只听金鼓,金不是铜锣,而是铜钲,一种长得很像铜钟的乐器,后来发展到“擂鼓鸣金”! 而眼睛只需要看着本部高挑旗帜,也就是所谓的“帅旗”,夜里行军打仗则看是看所谓的“双灯”。 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的那一套,比如说高伯逸是在神策军里面玩的“五色旗”,不过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。 和神策军类似,周军各部都是按照级别,根据旗帜样式和颜色的不同来区分。 本队人马,不需要去管其他队的旗帜,只管记住自己在的这一队就好了。 战场瞬息万变,关键时刻,抬头看到了自己队伍的旗帜甚至能救命! 而军官则看上级旗帜指挥而行动,一级一级往上。 任何时候,旗帜、鼓点和鸣金等信号,在指挥级别上都远远高于军官喊话! 士兵看到旗帜扬起,是什么号令就做什么动作。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不会去听口头指令,主要是为了防止假传军令或者扰乱军心。 所以他们只能看中军旗帜、听金鼓声音,其他的一概不管,这也是为什么主将附近都有武艺高强的所谓“牙将”保护,还有一茬一茬的“掌旗官”跟随其后的原因所在。 扎营的时候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虽然不像是在战场上那么严苛,但是擂鼓的紧迫性,要远远高于窦毅直接下达军令。 无论你在干什么,听到擂鼓的声音,赶紧的集合! “行军长史!擂鼓十声,偏将军(九品中正制里面最小的武职)以上都要在校场集合,还有谁未到?” “报大都督,老将梁台未到!” 刘雄有些为难的说道,而杨坚却面露古怪之色,不过却没有说什么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