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6章 物是人非-《北朝求生实录》
第(2/3)页
周迪沉声问道。
“我亲自领兵跟着那高伯逸。
若陈霸先来袭,你打出梁国的旗号便可,就是派兵助阵都行,只是切不可入建康。
所以无论这次是陈霸先胜,亦或是段韶胜,我们的到时候都有选择的余地。”
周敷的意思说白了,就是让周迪对陈霸先保持善意,但“听调不听宣”。
周迪平日里十分依赖周敷,听他这么一说,发现确实是两全之策。于是点点头道:“反正你只当是练兵吧,正好窥视一下高伯逸的虚实。”
乱世里某个家族多方下注,只能说再正常不过。
三国时的诸葛家,两晋时的王家,南北朝的弘农杨氏,都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周迪和周敷不是第一个,自然也不是最后一个。
商议完毕之后,周敷将手中的印信等物交接给周迪,并开始安排随军家属的搬迁事宜。
无论哪一家,随军家属都要一起搬到郢州,以防这些士兵出工不出力。
第二天当周敷带着两千精兵去高伯逸那边报到时,本以为会大发雷霆的高伯逸,居然喜出望外,欣然接受了周敷的建议,即周迪所在临川郡,出兵,出人,但不易帜。
人都到齐之后的几天里,高伯逸开始进行军队整编,同时派人快马给邺城的中枢朝廷上书,陈述自己的策略。
毕竟他整军都是先斩后奏,落人口实可就不太好了。
除了周敷外,其他两家也派了精兵。
陈定这边领兵的正是长子陈真,随军家属则由次子陈卓率领,到郢州之后,陈卓还会跟随高伯逸一起去邺城为“质子”。
余孝顷这边领兵的是他亲弟弟余孝猷,随军家属则由长子余公飏率领。
这些人虽然背井离乡,但一听说是去富饶的郢州屯田(就是后来的武昌府,自南北朝以后一直是背靠鱼米之乡的富庶之地),全都是喜出望外。
毕竟江州南部太穷困了,人多丘陵多,大家守着一亩三分地,日子真是紧巴巴的。
高伯逸又让王元逊领邺城禁军两千为一军,凑足四军,共八千人,分别为前军,后军,左军,右军。
自己则是将原侯平所部精锐人马整编,五百宿卫军为亲卫,共计五千人为中军,由李达管辖,直属于荆州幕府。
这五军由高伯逸自己担任主将,侯平为副将,杨素为行军司马。
然后高伯逸又将这五军统一定制兵符,口令,换防制度及旗帜。
暂定番号为“神策军”,寓意为“神机妙算,算无遗策”。
与此同时,侯瑱所部四万人,精简为两万四千镇军,分左右两军,各一万二千人。各级军官,均由侯瑱自行任命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