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另一方面,也用相当文学化的手法,塑造了张潮颇有魅力的形象。 苏珊最终还是把稿件投给了《纽约客》,这是她的夙愿,不再试一试,死都不甘心! 而就在她投出稿件的第三天,卡尔森就登门造访了,他诚挚地邀请张潮参加本地名流的高级沙龙,主要是一些颇为成功的作家、诗人、艺术家和富商,并表示不少人都希望见到这个传说中的中国作家。 张潮考虑了一下道:“但是我没有带合适礼服或者正装……” 卡尔森一咬牙道:“你去买,记得把票据带回来。” 看得同屋台岛的王崇楷又是一阵眼红…… 第二天晚上,沙龙结束以后,卡尔森找到张潮,表示有些事情希望和他谈谈。张潮表示同意,两人就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。张潮现在的英文口语已经很不错了,可以应付日常交流。 卡尔森以闲聊的语气问道:“来美国也快2个月了,你对我们的国家印象怎么样?” 张潮想了想,诚恳地道:“科技先进、环境优美,这里的普通市民也很热心,我觉得这两个月,我过得还是比较愉快的。” 这点倒没有必要撒谎,2005年的美国,基本上在各方面都领先其他国家不止一大截。 卡尔森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,追问道:“制度和文化呢?你能感受到与中国的不同吗?” 张潮沉默了一会,忽然反问道:“你现在是以IWP副主任的身份在问我吗?还是其他身份?” 卡尔森有些尴尬,不过还是答道:“当然是,IWP的副主任。” 张潮笑道:“这样啊——那IWP既然有‘政治冷感’的传统,我也很尊重聂华苓女士这个创始人,所以制度方面我就不方便多嘴。 文化上,美国自然有它的好处。但是我创作的根在中国,这就注定了任何其他文化都只能成为一种参考。” 卡尔森心里暗骂了一句“sly dog”,不过还是尽量平静地说道:“相信你应该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意——你在IWP的待遇,30多年来没有作家能享受,你是第一个。” 张潮依旧是笑,问道:“那看来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?” 卡尔森看到张潮蛮不在乎的样子,于是温声道:“我们这么做,是希望你能利用你的影响力,向中国青年介绍我们美国文化,消除两国之间的隔阂,增进对彼此的了解。 如果能让中国的青年,爱上美国就更好了……” 第(2/3)页